以“五娘吃糠”为例,简析《琵琶记》的艺术成就。
1、【答案】:《琵琶记》把宋元南戏推向了艺术的高峰,被历代曲论家誉为“神品”或“绝唱”。《琵琶记》的剧情发展由双线贯穿,交错并进。
2、《琵琶记》因为是文人作品,艺术上显然精致成熟了很多。它一方面保留了民间文学的浑朴质实,同时又具有了诗的隽美和想像。高明对生活很有观察,比如赵五娘吃糠这场戏,写得非常真切深入。告求到的救命粮半路被里正抢走,害得五娘差点儿投井自尽。张公公接济的一点粮食又不够支持三个人活命。
3、赵五娘在描述自身处境时,揭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挑战,同时也展现了她的孝道。在剧中,赵五娘在极度困境中选择吃糠,不仅解释了行动背后的原因,更凸显出其孝道的深刻内涵。高则诚以吃糠这一动作,生动刻画了角色的境遇与心理,进一步揭示了赵五娘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情感深度。
4、所以,在《琵琶记》里,作者歌颂了赵五娘的 “有贞有烈”,守礼行孝,但以更多的笔墨,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隐痛。这些也正是作者期待“知音君子另做眼儿看”的“动人”内涵。 《琵琶记》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,很值得我们注意。
5、五娘吃糠的故事出自南戏《琵琶记》,这是一部被誉为“南戏之祖”的经典作品。《琵琶记》由元朝末年的高明撰写,剧情讲述了汉代书生蔡邕在进京赶考后,被迫入赘牛丞相府。而在他的家乡,连年灾荒导致生活困苦,他的妻子赵五娘为了养活公婆,不得不自己吃糠,而将细粮留给公婆。
关于高明的《琵琶记》
1、《琵琶记》是元末高明撰的南戏著作,共四十二出。琵琶记系改编自民间南戏《赵贞女》(更早时还有金院本《蔡伯喈》),是关于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,但原故事中背亲弃妇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。《琵琶记》是中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,被誉为传奇之祖。
2、《琵琶记》高明七言诗:我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。《琵琶记》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创作的一部南戏,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,被誉为“传奇之祖”。全剧的几句七言绝句写得尤为精彩,其中所表达的感情细腻真挚,被后人广为传颂。
3、高明的琵琶记是一部生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性的戏剧作品。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书生蔡伯喈展开,他新婚仅两个月,便遵从父亲的命令前往京城应试。考中状元后,牛丞相向他提出联姻,蔡伯喈以家中有父母和妻子为由婉拒。面对皇上的再三挽留,蔡伯喈依然坚持拒绝,无奈之下,他被强迫嫁入牛家。
4、元·高明《琵琶记》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——“这妮子无礼,却将言语来冲撞我。我的言语到不中呵,孩儿,夫言中听父言违,懊恨孩儿见识迷。我本将心托明月,谁知明月照沟渠。
5、这句话的意思是,我的心是向着天上的明月,我喜欢它,欣赏它,赞美它,可是它却照向路边暗影中的沟渠(对明月不青睐他的带有怨念和无奈)。是用来比喻男女之间,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情况。出自元代高明的《琵琶记》。元·高明《琵琶记》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:这妮子无礼,却将言语来冲撞我。
陈世美的故事是真实的吗?
1、陈世美这一角色在故事中是作为忘恩负义、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出现,被包拯所斩,并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。实际上,陈世美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,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。 有研究者认为,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可能是清朝顺治年间的陈年谷。然而,历史上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形象截然不同。
2、陈世美的故事不是真实的。陈世美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人物。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《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》,在清代古典名著《三侠五义》的续书《续七侠五义》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。并影响传统戏曲《秦香莲》(又名《铡美案》)。
3、历史上真的有陈世美这个人,但他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,其死因是被包青天所杀,不过这仅是故事情节。具体来说:陈世美是文学作品人物:陈世美,或称陈士美,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,通常被描绘为一个负心汉。他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。
中国古典十大悲剧和世界十大悲剧分别是什么及其简要内容
这十大古典悲剧包括元朝的《窦娥冤》、《汉宫秋》、《赵氏孤儿》、《琵琶记》;明朝的《精忠旗》、《娇红记》;清朝的《清忠谱》、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、《雷峰塔》。
《窦娥冤》(元)关汉卿 《窦娥冤》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,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、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,据统计,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。 《窦娥冤》 元●关汉卿作。写窦娥被无赖诬陷,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。全剧四折一楔子。
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包括:《窦娥冤》、《汉宫秋》、《赵氏孤儿》、《琵琶记》、《精忠旗》、《娇红记》、《清忠谱》、《长生殿》、《桃花扇》、《雷峰塔》。《窦娥冤》《窦娥冤》,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,刊行于明万历十年,故事原型来自《列女传》中的《东海孝妇》。
《窦娥冤》:元代关汉卿的杂剧,以窦娥为线索,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,她的冤屈和牺牲,反映了对正义与人性的渴望。(2)《赵氏孤儿》:元代纪君祥的杂剧,讲述了赵氏孤儿赵武的复仇故事,体现了忠义与复仇的道德抉择,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。
中国古典十大悲剧:1《窦娥冤》:这是人们熟知的悲剧,作品将着眼点放在一个生活于社会底层、处于弱势地位的窦娥身上,通过她的悲惨遭遇,描写了小人入对不公平现实的反抗,让人为之情动。《赵氏孤儿》:程婴为了拯救全国婴儿和赵盾的后代,献出了亲生幼子的性命,终于换得赵氏血脉的存续。
包青天斩陈世美到底是对是错
1、包拯铡掉陈世美,并非仅仅因为他贪图富贵和始乱终弃,而是因为他企图谋杀妻子。这是故意谋杀罪,因此包拯的判决是正确的。 《三侠五义》中的这一故事版本流传最广,并被戏曲和民间传说所采用。华视《包青天》也是按照这个版本拍摄的。对于不同版本的故事,可能需要进一步了解。
2、陈世美这一角色在故事中是作为忘恩负义、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出现,被包拯所斩,并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。实际上,陈世美是小说家虚构的人物,并非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。 有研究者认为,陈世美在生活中的原型可能是清朝顺治年间的陈年谷。然而,历史上的陈年谷与戏曲中的陈世美形象截然不同。
3、对陈世美的处死在网上也是褒贬不一,也无论是不是这样的事实,但是在网上也算是冤案,大部分的人也是对这个冤案非常感兴趣。但是是不是冤案,都已经是事实,不过还是很想知道原因,陈世美的死去其实是因为他犯下了许多的错误,无论是对皇上还是对国家对家庭,好多都是必死的罪状。
4、包公斩陈世美一事是虚构的。陈世美非但不是驸马,而且和包拯不是同一个朝代的人。《铡美案》又名《秦香莲》,只是部戏剧。历史上的陈世美非但不是坏人,还是名廉政的清官,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,根本不是宋朝人。陈世美原名陈年谷,号熟美,均州人。
5、包拯则命左右掩门不接圣旨,抽出令箭掷于堂下。终于将陈世美铡于刀下。仁宗得知包拯竟敢拒不接旨,铡了驸马,大怒。包拯昂然无惧,详陈其情。仁宗闻言也觉有理,但实在碍于太后,不知如何赦免包拯。八王爷几句话点醒仁宗。公主终于想明白,驸马应有此报,包拯铡他是对的,太后听闻也顿感有理。